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节能绿建信息(第1期,总第61期)

来源:市节能绿建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20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节能绿建信息

1

(总第61期)

 

要目

工作动态

重点工作

政务信息

我市积极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信息

四川“智”造显身手

四川省住建厅发布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促进)平台

信息

奋力开创青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专题

以法治力量倡导绿色低碳风尚

 

工作动态

重点工作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方面

1.2024123-5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潇潇带队参加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本次住博会以“赛、会、展、论”为核心,辅以发布、签约、路演等系列活动,聚焦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发展,旨在全面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住建领域的创新创造成果。

2.2024125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召开本地推广应用产品清单研讨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在城乡建设领域宣传推广钛镁防火板。

3.20241217日,参加四川省绿色建材行业供需对接活动,会议通报了全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了绿色建材产业链推进情况,发布了绿色建材信息服务平台和绿色建材供需清单。全省约50余家建材企业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市攀钢冶金材料有限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参展。

4.积极组织建材企业开展绿色建材认证工作,12月,攀枝花市工联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攀枝花兴磊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绿色建材认证证书,目前,我市已有8家建材企业获得9张绿建建材认证证书,2家建材企业正开展绿色建材认证工作。

5.积极开展建筑能效测评试点工作,目前攀枝花农商行综合楼、攀钢集团总医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攀西钒钛科技产业园区项目3个项目正开展测评工作,预计攀钢集团总医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1月底能取得测评报告。

6.持续推进城市艺术中心项目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工作,咨询服务单位持续与设计、施工单位沟通配合,解决绿建技术措施问题,目前,该项目A区已完成一层砌体,正在进行构架层光伏钢梁安装、二层砌体、三层砌体;B区块已完成舞台网架下弦杆拼装、一层砌体;C区块已完成构架1层支模架搭设、墙柱钢筋绑扎、顶梁、板模板支设、顶梁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D区块已完成构架2层支模架搭设、构架层外围光伏钢柱安装;EF区块正在进行1层砌体。

7.积极配合开展“保交房”工作。一是按时间安排,对恒大城二期3#4#楼开展围护结构节能分部工程的现场核验;二是主动联系菩提苑项目,清理15#-17#节能检查内容,推进建筑节能工作进度;三是搜集“保交楼”各项目节能分部工程进展情况,按表统计,掌握进度,制定时间安排。

8.202412完成恒大城二期水云涧14个项目建筑节能检查14次;办理“鑫洋天宸三期”等3个项目(节能绿建部分)施工图审查备案;参加“攀枝花西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方案”等2个项目方案评审会

9.2024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35.65万平方米,进行建筑节能检查153次;办理建筑节能竣工的绿色建筑项目36个,建筑面积108.4万平方米,竣工端绿色建筑占比达98.68%,星级绿色建筑占比68.81% 

(二)散装水泥方面

1.做好预拌企业资质延期工作,截至202412月底,我市12家资质到期的预拌企业已全部完成资质延续。

2.按“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开展对全市预拌企业的安全大检查,截至目前已检查10家预拌企业,同时督促各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坚持做好安全隐患自查自纠,主要负责人必须每月至少参与一次安全检查。

3.持续推进绿色环保搅拌站建设,按《四川省绿色环保搅拌站建设、管理和评价标准》规定,组织专家对拥华建材公司申报新建湿拌砂浆生产线是否达到绿色环保搅拌站标准进行现场考评。

4.加强行业监管,对仁和迆资园区内一固废利用建材生产企业在建情况进行现场核实,要求辖区住建部门严格按我市“散装水泥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督促企业完善相关手续。

5.2024年,全市共推广使用散装水泥130.8万吨,水泥散装率63.11%,预拌混凝土279.68万方,砂浆11.85万吨。

6.2024年,对全市在建项目开展“禁现”巡查工作,共巡查在建项目57个、巡查次数156次、出动巡查人次312人次。

 

●政务信息

我市积极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提升建筑节能和建筑能效水平,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赋能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推进绿色建筑。制定《实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零碳建筑,2024年城镇竣工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98.68%

发展建筑节能。全面执行《攀西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应用技术标准》,强制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推进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2024新增民用建筑太阳能光热利用项目22个,建筑面积78.65万平方米,建成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6个,总装机容量约630.41千瓦,全市民用建筑太阳能光热利用面积占比达90%以上。

推广绿色建材。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将高钛重矿渣、脱硫石膏等固废应用于生产预拌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构建“大宗固废处理—绿色建材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应用”绿色建材产业链。2024年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预拌混凝土279.68万立方米、预拌砂浆11.85万吨、散装水泥130.8万吨、新型墙材约1.5亿块标准砖,利用工业固废700万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4万吨。

信息

四川“智”造显身手

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举行

 

层次高端:多名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发表主旨演讲,探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高质量发展。

量身定做:涵盖多场景应用,发布智能建造清单、目录、推广应用技术等。

参与广泛:10个川渝试点市、区(县),20家龙头企业、20个典型项目参展。19个省(市)104个团队、122项产品、作品参赛参展。

123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在重庆举办。大会聚焦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发展,全面展示成渝双城经济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创新创造成果,加快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助力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再上新台阶。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办,按照“赛、展、会”并重思路,采取“1+1+3+N”组织方式筹办,即举办1场建筑机器人大赛、1场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发展交流大会、3个专题展以及N个配套活动。

大咖齐聚一堂 共话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等行业大咖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高质量发展。

丁烈云以“基于价值导向的建筑机器人发展路径”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从效益价值、艺术价值、人本价值、科学价值四个方面,就发展机器人建造的意义进行探讨。他指出,建筑工业化就是高重复的作业,机器人建造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化的建造体系,实现多类型建筑机器人高效协同作业的新建造模式。

邓文中以“人与人工智能”为题,探讨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他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绕不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教导机器去考虑和决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情。

刘汉龙以“低碳发展新策略——生物建造”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传统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铁等往往存在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如何促进土木建设与自然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生物建造将生物多样性、可再生性、高效性和生态友好性融入建筑设计和工程建造过程中,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健康可持续的环境。

瞄准智能建造 发布清单目录

会议现场发布了《川渝地区智能建造项目清单》《川渝地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选用目录(2024版)》和《川渝城乡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公告(第二批)》。

其中,《川渝地区智能建造项目清单》共60个项目,涉及四川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地和重庆高新区、江津区、巴南区等地,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城市路网等多个领域,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多场景应用提供丰富载体。

《川渝地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选用目录(2024版)》遴选40项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有利于提高建造效益、工程质量和建筑品质,提升两地智能建造水平。

《川渝城乡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公告(第二批)》包含25项先进技术产品,涵盖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住房品质提升、好房子建设五大领域,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结合项目实际,优先选用。

会上,川渝高竹新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四川省建设科技发展与信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会现场还举行了重庆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产业中心和成都蓉筑智能建造创新研发与产业促进中心揭牌仪式。

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同期举行,设置了创意设计、实战比拼、性能表演3大竞赛类别,汇集全国19个省(市)104个团队、122项产品、作品参赛参展。

经过激烈比拼,此次大赛共角逐出创意设计竞赛、实战比拼竞赛、性能表演竞赛3大竞赛类别共计9项大奖。四川14家企业及团队的22个产品(作品)从中脱颖而出,电子科技大学的分布式光纤、西南交通大学的轻量化自适应圆形混凝土柱自动抹灰机器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装备实训实验和智慧管网—城市排水声呐检测系统、成都大学的空陆漫游者—TerraSkyExplorer获最具潜力奖。

(来源:中国建设报

四川省住建厅发布四川省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促进)平台

 

1217日,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建厅)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以下简称:省经信厅),举办的四川省“拓市场稳增长”绿色建材行业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东生,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晟,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出席。

会上,四川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晟宣布“四川省建筑产业互联网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促进)平台”正式上线发布。此平台由四川省建筑产业互联网科技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作为技术支撑单位重点打造。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绿色建材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助力四川制造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会上,杨东生指出,建材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是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樊晟详细介绍了绿色建材产业链的推进情况,并正式宣布了省住建厅“四川省建筑产业互联网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促进)平台”的上线。指出该平台是依托四川省行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四川建筑云的研发基础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平台集成了全产业链信息,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精准的供需匹配和强大的大数据分析支持,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大幅提升协同效率。他强调,该平台不仅为绿色建材行业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延伸,还充当了连接市场供需的重要桥梁,作为可信的数据来源,它将促进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的交易环境,从而加速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

省住建厅和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及人员,促进会秘书处及相关人员,省重点企业相关负责人及人员参加会议。

(来源:四川省建筑产业互联网科技促进会

省外信息

奋力开创青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健全绿色金融助力模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

健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青岛市继续深化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成果效应,推广应用在绿色建造、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金融四个维度8方面形成的建设经验,制定《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关于深入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绿色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打造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新格局。

20246月,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15部门联合发布实施《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围绕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协同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建设、着重提升建筑全链条绿色低碳水平三大板块,明确了14项工作任务。作为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阵地和关键环节,青岛市在建筑全链条着重发力,将星级绿色建筑与“好房子”建设相结合,稳步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快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造。促进建造方式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应用绿色建材,推进绿色建材电子化采购交易,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青岛市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过程中,坚持打造系统工程,科学把握时代特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城乡建设事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迈进,确保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

《关于深入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构建绿色发展空间、形成绿色建造方式、推动绿色美好生活、形成绿色治理模式四大方面,提出助力推进青岛都市圈绿色发展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大力发展应用绿色建材、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智能建造、推进绿色施工、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体系、落实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乡智慧化建设18项重点工作任务。

《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了绿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建造体系基本形成、绿色金融支撑更加有力四个方面规划目标,推动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小区到绿色社区再到绿色城区建设发展。提出了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绿色宜居社区建设、推动城乡智慧化建设、形成绿色建造方式、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绿色美好生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探索推广市场应用模式、完善绿色金融实施体系、开展城市体检评估12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强组织协调、健全支撑体系、严格绩效考核、加强宣传推广等保障措施。

《绿色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作为城市建设思考的一个维度,通过梳理分析青岛市在建设绿色城市试点城市方面的探索实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依据我国的具体实际选取影响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四大维度的指标:绿色建筑、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城区,以此为系统框架进行分析,最终确立了一套包含63个具体指标的绿色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在宏观上可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制定的工具,在微观上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可用来衡量城市绿色发展质量,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方向,加强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指导。

创新绿色金融支持引导措施机制

青岛市努力培育强化创新引导机制,制定符合新时期发展实际的制度体系,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相关工作也在同步探索,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金融资源对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项目的投入。开展绿色工程银企对接活动,实施“绿色工程建设金融支撑行动”等八大行动,依托金融伙伴、金融管家、金融巡诊等服务优势,引导银行机构全面对接节能降碳改造、建筑节能项目,对于技术先进、碳减排效应显著的项目优先给予支持。会同有关部门召开“春雨行动”房地产行业专题对接会,第一时间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相关举措,近40家银行机构提出精准服务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2024年,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市委金融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开展广泛调查研究,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征集培育具体政策措施,结合青岛实际制定了《关于做好绿色金融支持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于同年5月发布实施。

该政策巧妙地引入了市场化机制推进绿色低碳项目落地落实。以绿色建筑为例,在设计环节对项目进行绿色建筑预认定,经预认定为星级绿色建筑的项目,可申请银行绿色项目贷款支持,银行根据预认定的结果发放绿色项目贷款,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项目单位也可以自愿选择绿色保险产品,保障项目绿色性能落地。对于选择绿色保险的,鼓励保险机构对政策支持范围内的绿色低碳项目提供“保险+咨询+理赔”升级服务,满足建设单位在过程管理、风险理赔、标识认定等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对政策支持范围内的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建设单位购买绿色建筑性能保险时给予一定的保险费率优惠,强化保险在绿色项目设计、施工、运行中的风险管控作用。在消费端,与住房公积金部门联动,对居民购买新建绿色商品住宅,达到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的,可按家庭申请贷款时计算的可贷额度上浮30%确定,鼓励老百姓购买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对于享受绿色金融支持的绿色项目,要求在竣工验收备案后一年内取得相应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确保绿色性能落地,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住进好房子、好小区,同时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更多高品质的好房子产品,进而提升建筑产品供给水平。

自新政实施以来,青岛市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生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城乡建设领域发放绿色贷款余额达1147.4亿元,占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的21.8%,同比增速27.3%。已有23个星级绿色建筑或高品质住宅项目与住房公积金部门签订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合作协议并享受新政优惠,共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62亿元。在绿色保险方面,发放山东首单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的绿色项目贷款。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金融助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

青岛市发挥国家战略叠加、重点功能区域密集优势,按照不同城市区域的不同发展功能,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在环胶州湾城市发展核心区域布局5个试点片区,发挥重点片区辐射带动作用,常态化推进青岛市绿色生态城区(镇)建设发展工作。坚持世界眼光,推动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参与国际化融合,成功入选全球22C40绿色繁荣社区试点城市,组织典型片区开展零碳社区评价,推动绿色低碳国际化融合。青岛中德生态园入选C40《全球绿色与繁荣社区导则》先进案例,为绿色建筑板块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世界城市日、国际蓝天日、中欧绿色与包容复苏市长对话会、中瑞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国际舞台上讲好青岛故事,发挥中国城市与全球城市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深入推进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等试点片区建设发展。青岛自贸片区编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获省政府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以超低能耗建筑为特色,构建中德生态园零碳产业发展综合园区,建设中德未来城、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2片零碳试验区,探索零碳技术的具体实施路径,获得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标识。青岛灵山湾荣获首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国际邮轮绿色港区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为抓手,推动老港区低碳转型,“港产城”融合发展。奥帆中心零碳社区作为全国首个既有社区改造零碳社区项目,通过绿色供能逐步实现20万平方米社区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强度降低至零。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服务体系,规模化推广星级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要求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坚持源头管控,在土地出让环节提出《建设条件意见书》,明确绿色建筑星级建设要求。加强事中监管,探索绿色建筑专项核查工作机制。强化金融扶持,对通过星级预认定的项目给予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强化标识认定管理,推动绿色性能落地,组织申报新国标三星级标识项目4个、二星级标识项目10个。培育先进典型,12个绿色建筑项目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省优质工程)。强化对各区市绿色建筑工作调度和督导,每年年初将全年任务分解至各区市,每月定期督导调度完成情况并在年底开展工作调研督查,确保任务落实。202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后,及时组织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将超低能耗建筑纳入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重点扶持推广,加强对清洁取暖试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管理,指导相关区市规范化完成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设。开展全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试点,组织对新国标绿色建筑项目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为国家完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48亿平方米,推广星级标识绿色建筑2276万平方米,建设超低能耗建筑120万平方米。

扎实推进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大力支持下,在48个试点城市中率先将项目试点范围扩大至国有企业作为建设主体的相关项目。截至202411月底,试点项目总数达到66个,绿色建材累计采购额62.6亿元,项目整体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达40%以上。累计公布绿色建材采信目录16批次,涵盖绿色建材40大类、1539个产品,为落实绿色建材采购要求提供了产品支撑。根据《青岛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项目实施方案》,规范可行性研究、设计与审查、政府采购、工程施工、履约验收各环节要求,形成闭环管理模式。修订《青岛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项目施工图绿色建材设计专篇要点》,明确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给排水专业等方面的主要设计内容、参数、具体构造和措施,指导项目开展前期绿色建材规划设计。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升级改造“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监管平台”“建筑废弃物处置地磅数值分析系统和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积极推广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零碳”产业园“五个零”生产循环体系先进经验。平度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运行,对石墨尾矿渣进行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生产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青岛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连续6年超过70%

采用“先干后奖”的市场化机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压实“全过程”监管职责,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节能保暖改造管理的通知》,明确节能保暖改造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形成监管合力。聚焦调查“问诊把脉”,组织开展房屋渗漏摸底排查工作,邀请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参与现场调查,面对面与群众互动交流,对窗口、出水口等易出现渗漏的部位进行现场研判,查清渗漏原因。聚焦问题“对症下药”,邀请科研机构开展专题研讨,分析往年房屋渗漏、脱皮等问题,举一反三,提出防渗漏施工和处理措施。联合科研院所申报全省工程建设标准造价“揭榜挂帅”项目,参与编制山东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标准,为全省建筑改造后整体能效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工作指导。聚焦培训提升技能,开工前邀请专家对各区市节能保暖工程管理部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管理部门、项目各参建单位,开展全市节能保暖改造工程施工技术培训,项目开工后深入施工现场开展施工工艺技术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强化“全要素”材料抽检,对现场保温板、砂浆、网格布等重要功能材料进行随机抽检,共计293个批次。对检测不合格的材料,在参建单位和居委会见证下严格进行退场处理。开展居民“零距离”参与监督试点,鼓励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居民参与监督,全过程跟踪项目实施。积极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向小区居民发放《关于外墙保温工程的告知书》9.5万份,引导社区和居民加强对外墙保温层的管护。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组织各区市开展房屋渗漏大排查,对出现的渗漏问题,建立工作台账,专人督导,目前已全部完成维修,群众满意率为100%。开展“全覆盖”项目检查,抽调业务骨干、行业专家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在建的节能保暖改造项目1500余栋建筑、面积560万余平方米进行“全覆盖”检查。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方面,积极响应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模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改造模式的应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作。要求所有参与改造的项目接入青岛民用建筑用能监管平台,强化用能监管。支持公共建筑改造项目参与国家能效测评试点,开展软件模型和新标准的验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充分落实国家有关要求。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300万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1427万平方米。

加快工业化数字化协同发展。202411月,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市召开,放大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效应,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建立完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在国有投资、重点公共建筑项目中开展建设、运维全过程数字化协同和BIM技术应用试点。在生产、施工过程中推广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应用升级。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标准化。按照面积占比50%的标准在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完善专家队伍建设,已发布四批青岛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名单,实现专家队伍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全涵盖。组织召开新型建筑工业化现场观摩会、新型建筑工业化大讲堂暨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图集宣贯会等,加强与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荣华(青岛)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省建筑业全链条龙头骨干企业。持续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装配式建造模式。山东省首个混凝土MiC(模块化集成建筑)项目——青岛光电产业园员工宿舍项目在青岛市开工,不断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刊印《青岛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图集》,有效促进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装配式钢节点混合框架结构全套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被授予2024年度“建华工程奖”一等奖。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深入研究了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的造价增量成本,识别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关键点,为推广装配式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4845万平方米,培育市级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2家。

青岛市将结合新时期新要求,继续创新实践、总结经验,加快升级步伐。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措施,出台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各环节,一体化推进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绿色城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继续深入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落实新战略,打造新引擎,开创新名片,在全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局中履行更多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专题

以法治力量倡导绿色低碳风尚

 

绿色低碳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低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25年开年之际,《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陕西省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条例》《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正式施行,以法治力量倡导绿色低碳风尚。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制定并施行《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从双控制度、清洁能源、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支撑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条例提出,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强区域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统计核算、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省域碳普惠减排交易等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强调“双碳”数字治理,要求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低碳数智系统,开发碳账户、碳排放预测预警、碳足迹等数字化应用,实现能源和碳排放数据动态更新和信息共享。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条例提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进非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保供稳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光伏与各行业、各类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制定海上风电发展年度目标。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推动绿色减排生产。条例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其中,特别强调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和绿色建材应用,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条例提出开发低碳生活智慧应用场景,建立个人碳账户和碳积分激励机制。推进废旧纺织品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处理。推动餐饮行业反对食品浪费。鼓励绿色家装、绿色出行、绿色产品采购等。

聚焦民用建筑节能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陕西省修订并施行《陕西省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条例》,旨在推动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以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明确相关概念。条例明确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公共建筑。建筑物用能系统是指与建筑物配套运行的用能设备和设施。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推广可再生能源。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条件,加强对民用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指导。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应当根据当地资源与适用条件,选择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重视制度保障。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保障,要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考核体系,建立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民用建筑节能及绿色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促进可再生能源、余热资源的利用,推动民用建筑节能及绿色发展相关产业发展。

给予表彰奖励。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等提出主要任务、具体安排和保障措施。对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明确相关主体责任 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传统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要求已经难以适应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新目标、新要求,需要以绿色建筑发展为引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筑的全寿命期管理。为此,上海市制定并施行《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进一步明晰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的相关主体责任,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为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能级、促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实施绿色建筑建设全过程管理。为了将绿色建筑要求落实到建设和运行管理各环节,条例进一步夯实了各环节的相关主体责任。在建设立项环节,要求建设单位在立项文件、建设工程合同、招标文件中明确绿色建筑要求;在设计环节,明确设计单位在编制设计文件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对绿色建筑专篇内容进行审查;在施工环节,明确施工单位应当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负责实施,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落实绿色施工方案实施监理;在运行管理环节,明确绿色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对绿色公共建筑的运行维护。同时,还对绿色建筑的工程检测、竣工验收等内容予以明确,形成管理闭环。

解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条例完善了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措施、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等内容。条例明确规定,既有公共建筑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的,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在投入使用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室内空气污染物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要求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监测和分级管理制度,对年度用能超过限额需要进行绿色改造的,相关建筑所有权人应当制定绿色改造方案并予以实施,鼓励既有工业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绿色改造。

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为了让更多人愿意建设、购买绿色建筑,条例完善了相关激励保障措施,明确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条例明确规定,个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以在规定的比例范围内上浮。同时,要求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建筑产业体系,鼓励探索建立建筑领域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来源:中国建设报

 

审核: 谢春兰   责任编辑: 钟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