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绿建信息(第5期,总第53期)
来源:市节能绿建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14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节能绿建信息
第5期
(总第53期)
要目
●工作动态
●重点工作
●政务信息
●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来攀考察调研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省内信息
●成都将绿色低碳原则践行于世园会生态建设、场馆建设等7个方面一花一草背后都有“绿色魔法”
●省外信息
●垃圾填埋场“变身”绿色生态园
●专题
●北京 ▎首个高品质住宅、超低能耗100%实施项目交付
●工作动态
●重点工作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方面
1. 4月8日-4月11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员前往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学习绿色低碳技术先进经验。
2. 4月12日,组织召开攀枝花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试点城市项目推进会,会议提出攀枝花城乡建设“一城两域一带多点”绿色低碳总体发展思路。
3. 4月15日,召开东区绿色低碳项目工作会,围绕市十五中、密地外国语学校、花海小学、东区垃圾中转站、大渡口街商业楼等项目的绿色低碳化改造方案进行讨论修改。
4. 4月17日至18日,陪同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开展“一城两域一带多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现场调研。
5. 4月25日,陪同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展绿色低碳、绿色建筑与绿色建造城市发展调研。
6. 4月26日,省委政研室组织调研攀枝花城乡建设领域共富建设情况,座谈会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就城市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共富建设进行交流发言。
7. 持续推进攀枝花会展中心、攀枝花农商行综合楼节能改造项目。截至4月,攀枝花会展中心节能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光伏材料提量工作,预计本月内完成屋面防水施工及闭水试验;农商行综合楼节能改造项目正持续完善竣工资料。
8. 4月完成“学府华庭”、“花海小学”等15个项目节能分部检查,进行建筑节能检查18次;办理“西部网络文学文创基地一期工程2-7#楼”、“鑫洋天御城一期二批次19#-31#”等5个项目节能竣工备案;参加“森林消防仁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等3个项目方案评审会。
9.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已办理建筑节能竣工的绿色建筑项目16个,建筑面积47.05万平方米,其中星级建筑面积35.58万平方米,竣工端绿色建筑占比达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75.18%。
(二)散装水泥方面
1. 制发《攀枝花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2. 启动攀枝花市预拌混凝土(砂浆)产品质量抽检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三方服务单位采购工作。
3.对攀枝花市博达工贸、源鑫峰建材等4家预拌混凝土(砂浆)企业开展五一节前安全生产抽查工作。
4.截至2024年4月,我市累计共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71.88万方,推广使用预拌砂浆3.75万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量36.30万吨,散装率57.54%。
5. 截至目前,对全市在建项目开展“禁现”巡查工作,共巡查在建项目15个、巡查次数18次、出动巡查人次36人次。
●政务信息
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来攀考察调研
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4月25日,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勇带队,一行6人来攀考察调研绿色建筑、建筑业等有关工作情况。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现场参观考察、会议交流座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攀枝花市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和具体措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潇潇陪同现场考察调研。
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行实地参观了曲江城发住宅小区、攀枝花市农商银行综合楼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望江片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于潇潇副局长围绕各项目太阳能光伏多元化应用、建筑节能措施及绿色建材实际应用展开详细介绍。
随后调研组在市住建局进行座谈,两市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建造发展方式、政策标准、产业培育、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强从攀枝花市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和建筑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建筑节能规模化发展、工业固废发展绿色建材及树立零碳村庄示范项目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攀枝花市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开展情况。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为,攀枝花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绿色建筑各项工作富有特色和成效,值得学习借鉴。最后,刘志强局长表示,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行的到来架起了两市沟通交流的桥梁,今后两市要加强沟通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工作发展思路,共同探索城乡建设领域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省内信息
成都将绿色低碳原则践行于世园会生态建设、场馆建设等7个方面一花一草背后都有“绿色魔法”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启幕在即。本届世园会展园总数、境外展园数量、协会和企业展园数量均创下历届B类世园会之最。不仅如此,成都还在历届世园会承办城市中首创编制《低碳管理方案》,将绿色低碳原则践行于世园会生态建设、场馆建设、能源供给、交通出行、宣传活动、服务管理、园区运行7个方面。
节水节能的“绿色魔法”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园区各处上演:主会场入口处矗立的三片巨大的“芙蓉花瓣”预计年雨水收集量约2500吨,可满足园区2公顷绿地日常浇灌用水需求;主展馆采用分散空调,预计全年可节约电量6万千瓦时;“悬湖漱玉”瀑布景观的打造,基于原有地貌特征“顺势而为”……
入口处的“芙蓉花瓣”
是风景更是雨水收集器
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入口处,矗立着三片巨大的“芙蓉花瓣”——其中最大一片高16米、最宽处53米。
矗立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入口处的“芙蓉花瓣”其实还是雨水收集器
这些“芙蓉花瓣”不仅是风景,更具有实际功用。
园艺博览会主角是花卉植物。然而,它们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维持“美貌”,因此,节水成为成都世园会的首要目标。
“‘芙蓉花瓣’其实是雨水收集器。”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总规划师、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聪介绍,雨水通过“花瓣”汇聚至中心,再通过管道引入位于地下的雨水过滤储存系统。“预计年雨水收集量约2500吨,可满足园区2公顷绿地的日常浇灌用水需求。”
进入主会场园区,沿着主路前行,记者又来到成都世园会主展馆。作为主会场核心建筑中面积最大的场馆,这里同样也有不少“绿色魔法”——
主展馆有两个总面积上千平方米的雨水花园,不仅可涵养地下水,还能满足自身的浇灌需求。此外,主展馆一改大型公共建筑设置中央空调的寻常做法,更多地采用分散空调。主展馆的设计师、中建西南院设计三院总建筑师肖波以一组数据直观体现节能效果:“分散空调占整个场馆空调负荷的42%。考虑成都夏季供冷3个月、冬季供暖2个月,空调每天运行8小时,全年可节约电量6万千瓦时。以普通家庭空调年耗电量2000千瓦时计算,节约能耗相当于30个家庭的空调年能耗量。”
摩诃湖依山就势
利用自然落差打造“悬湖漱玉”
主会场园区内的摩诃湖分上下两湖,项目团队在不改变原有地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湖间自然落差打造“悬湖漱玉”瀑布景观。
“摩诃湖所在区域本就是两级台地地貌,基于此,我们依山就势营造上下两湖,大大节约了工程挖方。”来自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蒋胜银介绍,为尽量减少能耗,“悬湖漱玉”设置了3种流量模式——重要活动时段,全流量开放,呈现宏伟气势;一般展出时段,瀑布分段流水形成潺潺流水景观;夜间或普通时段,流量关闭,展示崖壁自然生态景色。
在生态治理上,主会场园区最重要的水系——绛溪河,也把保留原有自然风貌摆在首位。“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山水林田湖,并让水面率在原先基础上增加到3倍以上。”蒋胜银介绍。
此外,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还保留了园区范围原有的28公顷树林。这片“保留林”位于主展馆通道一侧。成都世园会专门编制《植物专项研究》,确保每棵树都“在岗在编”;主会场园区在保留原有片林及枫杨、樟树、柏木等乡土树种外,还结合景观设计,对园区范围内既有苗圃进行就地移植。
“绿色魔法”还有很多:园区建立了完善的海绵系统,通过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措施,高效利用雨水,减少自来水使用;低碳花园驿站在建筑顶部设置光伏板,为驿站提供送风降温、手机充电等所需的能源……
(来源:四川日报)
●省外信息
垃圾填埋场“变身”绿色生态园
从市民“掩鼻而过”到四处“绿意盎然”,曾经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上演了一场“变形记”,一幅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在这里描绘出来。
如何治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破坏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天井洼、水阁、轿子山三座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昔日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变成今日花草飘香之地。这样的蝶变故事正在多地上演。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地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致使垃圾填埋场容量严重不足,同时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中产生的渗滤液和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也衍生出生活垃圾处理的“城市病”。为从根本上解决好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湖南省衡阳市等地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工作,让垃圾填埋处理成为历史。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多地进行生态修复,让曾经的“垃圾山”变成了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园。
“以前这里苍蝇好多,垃圾气味很大,走都不敢走这里来,现在可是大变样了。吃完晚饭,来这里散步、跳广场舞,十分惬意。”傍晚,市民行走在衡阳市豆陂村的绿道上,脸上洋溢着幸福。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垃圾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到处都是,特别一到夏季,臭气熏天,给群众出行和居住带来极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城管部门启动豆陂存量垃圾场原位封场项目,通过垃圾堆体整形、封场覆盖、地下水污染控制、填埋气体导排收集与处理、渗沥液导排与处理、防洪与地表径流导排、垃圾堆体绿化、填埋场封场监测等,全面改善垃圾场周边生态环境,让曾经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了绿草如茵的生态绿地,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质,也为村民提供了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专家介绍称,一般情况下,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治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原址治理再利用,将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后改造成公园、绿地等公益设施:另一种是堆体开挖,土地再利用,对陈腐垃圾进行筛分后焚烧处理,填埋场原址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继续使用。对比来看,第一种方式具有不破坏现有环境、有利于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等优点;而第二种方式则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但存在开挖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
如何在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破坏现有环境,是多地城管部门思考的问题。安徽省合肥市城管部门在对东顾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垃圾开挖过程中采用分层分区放坡开挖,严格控制作业面。对垃圾堆体非开挖作业面及时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避免产生扬尘和臭气逸散,下雨期间对开挖作业面进行及时覆盖,尽量减少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变成渗滤液,造成二次污染。”合肥市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开挖区域为开放式,做好臭气控制十分重要。“在场区周边设置了除臭帷幕,在开挖作业区设置了喷雾式除臭机除臭,同时配备专人进行小范围针对性除臭药剂喷洒除臭。在筛分车间采用化学洗涤+活性炭吸附设备处理筛分产生的臭气。”
如何蝶变?因地制宜走好关键三步
在江西省上饶市,曾经的婺源县垃圾填埋场里,花卉初开、绿草成片,生态修复效果令人欣喜。
平整的道路、成片的植物、碎石板铺成的游步道,还有景亭、花海等绿化景观……现在的场景与几年前见到的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的情景大不相同,完全看不出原来垃圾山的模样。这里已然变成了一座生态公园。
垃圾填埋场是如何蝶变成为生态公园的呢?
据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婺源县垃圾填埋场的“脱胎换骨”之路,因地制宜,走过了关键的三步:
第一步,堆体整形,加速稳定。完成垃圾填埋场堆体的整形和临时覆盖,加速垃圾堆体的稳定。待垃圾堆体经过快速沉降期后,开始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第二步,推进景观绿化工程。按照堆体稳定程度分批实施景观绿化工程。花海观赏区根据季节变化选种波斯菊、格桑花、紫云英、柳叶马鞭草等,周边种植攀爬藤本植物美国凌霄,靠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侧栽种一排湿地松。“在景观绿化工程实施前,为尽可能降低垃圾堆体对周边地下水等环境的影响,在填埋场周围实施了地下水污染阻隔系统,新建塑性垂直防渗墙。”相关负责人说。
第三步,完善配套功能。种植多种类植物,形成科普性植物园。依托场地高差地形,布置阳关草坡、环山慢跑游步道等,满足市民的健身休闲需要。同时,打造研学基地,开展环保教育。
如何利用?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方案
从山东省青岛市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山顶公园俯视,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绿油油的植被以及平坦、整洁的道路。看着眼前风景如画的景色,市民感叹,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杂乱无章的垃圾堆。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城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和花园式景观改造,曾经其貌不扬的“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集环保科普教育、园区参观游览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山顶公园。
“山顶公园由五部分功能区组成,分别是迎宾广场区、企业宣传区、景观花海区、科普展示区、儿童体验区,并通过类似花瓣的形态园路串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景观花园利用旧轮胎花坛、废旧预制板铺装等废物再利用景观元素,打造了以环保为主题的广场。公园里的绿化回填土采用厨余废弃物和枯枝落叶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料混合而成,减少了传统种植土的使用,成为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成功案例。
在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开挖裸露、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上,光储一体化项目正产出绿色电力……
“2020年封场后,天子岭进行了生态复绿工程,并以此打造了生态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经过细致评估,决定利用原有垃圾填埋场的土地建设光伏发电站。“我们有效应对了地下管道密布、山体斜坡倾角大、厂区防火安全等级高、生态恢复要求高等挑战,历时4个多月建成投运一期项目,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利用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光伏+垃圾填埋场’的模式创新,在不影响原有产业功能和环境的影响下,赋予了‘闲置’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新的绿色清洁能源输送使命,推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装机总量将达到5.8兆瓦,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二期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
【编后】“重新发现”城市宝藏
在浙江省杭州市天子岭,近8万平方米“垃圾山”变身光伏发电站,不仅减少了土地浪费,还能源源不断产生绿色电能,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绿色思路。
近年来,如何治理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在许多城市,生态修复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将其蝶变为生态公园,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为城市发展贡献更多“绿色”,是解题思路之一。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在盘活闲置垃圾填埋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高质量和高品质下功夫。问需于民,以居民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推动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重新发现”城市宝藏,探索出更多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方案。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专题
北京 ▎首个高品质住宅、超低能耗100%实施项目交付
近日,由北京建工四建公司承建的绿色、超低能耗高品质住宅:王四营L02、05地块住宅及幼儿园工程交付。
朝阳区王四营乡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一期1304-L02、L05地块R2类居住用地、A334托幼用地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项目承诺全面实施三星级绿色建筑,装配率91%,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到总面积的比例为100%,实施健康建筑面积达到总面积的比例为100%。
王四营L02、05地块住宅及幼儿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07万平方米,包含438套商品房,165套人才公寓,一个幼儿园,726个地下车库停车位。
在交付现场,长长的红毯一路延伸,从签到、验房、领取钥匙,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精心布置展示牌,整齐的花柱、“欢迎回家”祝福语与园林交相辉映,营造温馨归家仪式感。
为了顺利交房,项目团队精心部署、周密组织,成立交房保障小组,高标准、高效率推动交房工作。期间,项目通过多道工序严格把控,大到空间尺寸、材料做工把控,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样式选择,力求不漏一处细节,只为业主带来高品质交付。
该工程属于装配式、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预制构件数量众多,造型也复杂,这大大增加了构件安装困难,为了提高安装效率,项目部采用了可视化摄像头技术。该装置结合软目摄像头进行视频传输,工人通过视频输出的展示屏可以精准的提示定位点的位置是否准确,该装置可以成批量的对孔钢筋,改变了传统施工工艺过程中一根一根钢筋定位的方法,解决了装配式墙体安装过程中的钢筋对位不准,工人低头施工对孔,人员操作困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预制构件安装速度。
该项目以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技术为核心,系统集成健康建筑技术、宜居技术、全生命期BIM技术,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高标准住宅的典型代表。
地下主体工程施工中,项目采用跳仓法克服变形缝的缺点,减化施工过程,缩短施工工期。
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自主研发20余项新技术,提高预制夹心墙板的加工生产质量效率,确保主体工程施工进度。采用组合型钢悬挑脚手架,实现主体外架使用安全可靠,外墙热损最低、成本最优。
在屋面施工中,通过超低能耗样板引路,提高屋面保温性能,消除渗漏隐患,让居民放心入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体系的高质量施工,实现了室内“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创新研发多项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创新、优化技术方案,解决了系列施工难题。创新研发了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高效集成技术、被动窗高效断热桥设计与安装技术、窗口部位的气密性能和保温性封堵技术。
项目部通过BIM深化设计,虚拟建造技术,已形成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夯实工程质量。
智慧工地指挥中心积极推进现场智慧工地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效能,编制详尽的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当前已经通过绿色建造施工水平三星级认证评价。
项目坚持质量为本、安全为先,层层压实质量、安全责任,组织周检查、日巡查及基坑、大型机械、临电、消防、节假日等专项检查,对隐患问题进行梳理,定人、定时、定措施限期整改,对分包安监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扩大监管队伍。当前项目已通过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验收。
(来源:九五绿建堂)